提升护理服务体验
为深入贯彻《徐州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响应“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号召,提高孕产妇住院体验,营造更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我院产科十病区积极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新举措,重点打造“静音病房”,并在服务中融入暖心元素,全面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实地调查
护理部为提升病房服务质量,不断探索科学研究方法。2024年12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各时段所测定的音量分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每日10:00—12:00音量最大,其次为14:00:—17:00和08:00—10:00。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音量值最小的地点和时段,仍超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综合医院分级管理规定的病房噪声不高于38dB”。
针对病房噪声问题,科室利用质量管理原理,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科室分贝数,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No.1“人”
开展静音病房专项培训
科室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静音病房专项培训,明确降噪要求,规范操作行为,禁止工作期间扎堆聊天、在病房内使用手机等行为,以减少人为噪音干扰。
No.1“人”
设立特殊患者“静音病房”
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等特殊患者,对静养环境要求较高,科室单独设立“静音病房”,配备静音门贴减少开关门噪音,严格控制人员出入,确保特殊患者获得更适宜的休养环境。
No.2“机”
增设标本送检呼叫铃
在护士站与标本送检人员休息处安装呼叫铃,护士通过按铃通知送检人员,避免高声呼叫产生的噪音。
No.2“机”
床头铃设置“静音时刻”
根据产妇作息规律,在午休(12:00—14:00)及夜间(20:00—06:00)降低床头呼叫铃音量,减少对患者休息的影响。
No.3“料”
专人负责治疗车检修
安排专人对科室治疗车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噪音及时报修,确保设备运行平稳。
No.3“料”
配备夜间静音治疗车
科室配备专用静音治疗车,在夜班及患者休息时段使用,降低治疗操作产生的噪音。
No.4“法”
改进护理工作流程
各班次护士合理规划治疗时间,集中操作时段,避免在产妇午休及夜间睡眠期间进行非紧急处置;操作时优先使用床头灯或手电筒,避免强光干扰;严格落实“四轻”原则(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减少病区内不必要的走动和呼唤。
No.4“法”
修改临床健康宣教路径表
在临床健康宣教路径表中新增静音病房管理规范相关内容,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静音要求、探视时间等注意事项,确保静音措施的有效落实。
No.5“环”
安装分贝仪实时监测噪音
在护士站配备分贝仪,设定白天50分贝、夜间30分贝的报警阈值,超过设定值时,提示医护人员降低说话和操作的分贝。
No.5“环”
加强病房门窗管理
护士在完成巡视或治疗后,根据患者需求协助关闭门窗,以降低外界环境中的噪声干扰。
成效显著的"静音病房"
降低病房噪声措施实施后,尤其是干预前平均音量值在50dB及以上的噪声,在实施干预后分贝值均有明显降低,取得显著成效。
静音,不止是安静,更是一份贴心的守护。“静音病房”的推出,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舒适、愉悦的住院环境,也进一步优化了我院护理服务流程,提升科学化护理管理水平。未来,我院将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监制丨曹永
总编丨马传卫
副总编丨范玉娇
编审丨刘燕敏
审核丨彭燕
供稿丨护理部
编辑丨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