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新生儿医学中心门口,来自沛县的孟女士和丈夫,在得知宝宝病情已经稳定,再监护几天就可以出院的消息后,揪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
孟女士是Rh阴性血,宝宝在宫内就患上了新生儿溶血病,刚出生头2~3天接连经过两次换血治疗,孩子的病情才稳定下来。
产妇临生产才知道自己是熊猫血
孟女士今年29岁,家住沛县,是一位二胎妈妈。虽然之前生过一个孩子,但是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是Rh阴性血,也就是“熊猫血”。
在怀孕到了38周快要生的时候,她到沛县当地医院做产前检查,才发现她是稀有血型,另外疤痕子宫加脐带绕颈,当地医院担心发生意外,就建议她转到市区。
3月9日,她转入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剖宫产生下一个7斤多重的小男孩。产科为她主刀的彭凤云主任告诉记者,孩子足月,出生后体重3690克,评分是9—10分。考虑到产妇是Rh阴性血,如果和腹中的胎儿血型不合,很容易发生新生儿Rh溶血病。所以,在手术前,产科就通知了新生儿科医生,在宝宝出生后第一时间给婴儿检测血型,结果发现婴儿为Rh阳性血, 母婴血型不合,婴儿立即就被转到新生儿科。
溶血进展快,两次换血治疗才转危为安
新生儿科副主任丁玉红告诉记者,一般的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体内的胆红素水平非常低,是没有黄疸的。
孟女士所生的这个孩子,在转入新生儿科1小时后,就出现了黄疸、贫血,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液中抗体效价非常高,存在比较严重的溶血反应,确诊已经发生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科除了加强监护、光疗外,积极联系配血。因为针对这种情况的宝宝,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在确诊后及时地进行动静脉同步换血,把体内已经致敏的红细胞及血中游离抗体置换出来。 “新生儿出生当天下午,中心血站就送来了4个单位的Rh阴性洗涤红细胞及血浆。当天换完血以后,这个孩子的状况还是很不错的,贫血得到了纠正,黄疸也没有再加重。”丁主任说。
可是,没想到到了第二天早上,再次为这个宝宝检查时,发现他的贫血情况又加重了,黄疸也有上升的趋势,而且查溶血试验回示抗体效价仍然较高。
考虑到这个孩子的溶血还在继续,而且程度仍较重,必须得再次换血才行,可是再联系血站的时候,血站那边表示已经没有了Rh阴性血了。
孩子溶血反应严重,病情进展快,如果不尽快再次换血,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儿科主任邓晓毅心急火燎地打电话给黄大文院长,请他帮忙解决。
当时已经是周末,在医院领导和血站领导的协调下,从宿迁联系到了Rh阴性血源,工作人员立即开车去采血。
市中心血站兼顾着市区多家医院的用血,Rh阴性血本身比较稀少,而且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液必须还要是新鲜的,冰冻的不能用。血站工作人员当天下午从宿迁调过来4.5个单位Rh阴性血,马上入库制备用离心机处理后,当天晚上血液送到了保健院,新生儿科立即给患儿进行了第二次换血。
经过二次换血后,宝宝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监测的结果显示,黄疸已经基本消失,贫血也得到纠正。
孟女士和丈夫,在得知为给孩子换血治疗,医生、院领导、徐州市中心血站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方协调、辛苦奔波,专门从宿迁调来血源,特别是7名陌生人献血,非常感动。产妇感激地说:“等孩子长大后,我也会让他多献血,多帮助别人。以后有谁需要,我也会积极地去献血。”
关于新生儿溶血病
什么是新生溶血病?为什么孟女士第一胎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儿科主任邓晓毅解释,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在已发现的人类26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
Rh溶血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因为Rh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Rh抗原刺激产生,Rh母亲在首次妊娠时,在妊娠末期或者胎盘剥离(包括流产及刮宫)时,Rh阳性的胎儿血进入母体血液中形成抗体,当再次怀孕时,可有少量胎儿血进入母体循环,短期内产生的大量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溶血。
Rh溶血病相比ABO溶血病的症状严重,大多数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有心力衰竭,以及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严重溶血会造成胆红素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造成死亡。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动静脉同步换血,目的是换出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邓主任提醒:
Rh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胎儿后,应尽早注射相应的抗Rh免疫球蛋白,在中和进入母血的Rh抗原。临床上目前常用的预防方法是对RhD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D阳性胎儿后,72小时内肌内抗D球蛋白300ug,已起到了较满意的预防效果。
如果是有既往输血、死胎、流产和分娩史的Rh阴性血孕妇,本次妊娠一定要注意检查,当Rh抗体效价逐渐升至1:32或者1:64以上时,如果胎儿肺部已经发育成熟,就可以考虑提前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