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医院动态

霜降养生:顺应节气,守护秋冬健康第一道防线#科普

“霜降始霜,万物枯荣”,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至10℃以下,夜间地面水汽遇冷凝结为霜,标志着从“秋凉”向“冬寒”的过渡。

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来看,霜降时节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人体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增大、空气干燥等气候特点,也为多种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掌握霜降节气的健康要点,是守护秋冬健康的关键一环。


霜降气候与疾病高发的“隐形关联”

霜降时节的气候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寒”“燥”“变”三个字,这三个特点直接影响人体多个系统的健康:

图片

 呼吸道系统:

寒燥夹击下的“脆弱防线”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霜降时节寒冷空气刺激鼻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会导致黏膜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随之下降;同时空气湿度降低,干燥环境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使病毒、细菌更容易侵入。现代医学数据显示,霜降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会上升30%左右,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需特别警惕。


心血管系统:

温差波动中的“压力测试”  

气温骤降时,人体为维持核心体温会收缩外周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而言,这种生理变化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发现,霜降后心血管急症的接诊量会出现明显高峰,尤其是清晨和夜间温差较大时段,风险更高。


 关节与皮肤:

寒湿侵袭下的“隐形损伤”  

中医称“霜降露凝,湿气聚下”,此时寒湿之气易侵袭人体关节部位,诱发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不便。同时,皮肤在寒燥双重作用下,水分流失加快,易出现干燥、瘙痒、脱屑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引发湿疹或皮肤感染。


霜降养生的“医学指南”:

从防到养,全面防护


图片

饮食调理:温养润燥,补而不燥

霜降饮食需遵循“温养脾胃、滋阴润燥”的原则,既要抵御寒冷,又要避免秋燥伤津。

推荐食材:①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可温补阳气,但需注意适量,避免过量食用导致上火;②润燥食材:梨、百合、银耳、蜂蜜等,能滋阴润肺,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例如冰糖雪梨汤、百合银耳羹都是经典的润燥食疗方;③应季蔬果:霜降前后的萝卜、白菜、山药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其中山药还能健脾益胃,适合脾胃虚弱人群。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如冰淇淋、火锅、油炸食品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或加重秋燥症状。同时,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增加胃肠负担。


起居调摄:早睡晚起,注意保暖

《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霜降作为秋冬过渡节气,起居应逐渐向冬季靠拢。

作息建议:保证每晚10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阳气收敛和阴气蓄积,增强机体抵抗力。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午休时间,每次20-3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

保暖要点:遵循“上薄下厚、注意头部”的保暖原则。头部、颈部、腹部、脚部是人体阳气易流失的部位,霜降后应及时佩戴帽子、围巾,穿厚袜子和保暖鞋,避免“秋冻”过度。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外出时需注意面部和颈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疾病。


运动保健:适度锻炼,避寒就暖

霜降时节运动需兼顾“适度”和“保暖”,避免剧烈运动或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运动。

推荐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前应充分热身,避免肌肉拉伤;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物,防止受凉。

运动禁忌:避免在清晨气温过低时运动,此时血管收缩明显,易引发心血管意外;患有哮喘、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时间。


情志调节:收敛心神,预防“悲秋”

霜降后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凄凉、悲伤的情绪,中医称之为“悲秋”。长期情绪低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降低免疫力。

调节方法: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等,感受自然之美,缓解负面情绪;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倾诉心声;也可通过听音乐、读书、练字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


特殊人群的“霜降防护方案”

图片

image.png

霜降,是秋的终章,亦是冬的序曲,更是大自然赋予万物敛藏蓄力的契机。此时养生,当循“顺时应势”之道,于饮食中求温养润燥之衡,于起居中守敛阳保暖之则,于运动中寻适度避寒之法,于情志中养平和收敛之心。唯有让身心与节气韵律同频共振,方能抵御寒燥侵袭,筑牢秋冬健康屏障,为来年的生机勃发积攒满满能量,安然走过这季候更迭的诗意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