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儿科攻略

罕见的“熊猫血”新生儿溶血知多少

  新生儿溶血症,对很多准父母或新手父母来说,也许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医学名词,但它可能对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5℅的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那么,新生儿溶血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防治呢?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朱锦明为您答疑解惑。

  “万能血”反成宝宝患溶血症的“罪魁”

  朱主任介绍说,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不合,Rh血型系统不合。“我们最常见的是ABO血型,但其实根据不同的检测标准,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另一种血型——Rh血型。”朱主任说,所谓的ABO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型系统。而Rh血型则是根据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目前发现至少存在8种不同类型的Rh因子,通常将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

  为啥被我们熟知的“万能血”反而成了宝宝患溶血症的“罪魁”了呢?朱主任说,O型血的红细胞是不含A、B抗原的,所以O型血可以给其他ABO血型的病人输血,也就成了我们熟知的万能血。但是,在母亲怀孕时会有少量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如果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同,母亲的免疫系统会认为有异物进入体内,就会产生排斥婴儿血型的抗体,此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结合在婴儿红细胞的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也就是溶血。Rh溶血也是这个道理。

  溶血后果很严重 警惕病理性黄疸

  “父母一定要及时观察婴儿出生后的状况,如果发现孩子皮肤或巩膜(俗称白眼球)处变黄,应立刻去正规医院检查。”朱主任说,由于新生儿的脏器功能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部分正常的新生儿也会出现黄疸,我们称之为生理性黄疸。而溶血形成的黄疸,我们将其称为病理性黄疸,它的特点是黄疸出现早(一般出生后24小时之内)、进展快、程度重。

  “不论是ABO溶血还是Rh溶血,都会引起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以有肝脾肿大、贫血甚至胆红素脑病等危害。”朱主任告诉记者,“这些危害都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健康,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治疗,等发展到胆红素脑病阶段,将会导致患儿脑瘫甚至死亡。”

  第一胎婴儿很少发生溶血 多次生育增加溶血症几率

  朱主任介绍,ABO溶血症多在第二胎婴儿身上发生,但也可部分发生在第一胎婴儿。如:母亲在生第一胎前有过流产史,在流产时母亲产道破损,被打掉胎儿的血液进入母体内,母亲被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致敏”后,产生抗A或B抗体。那么即使第一胎也有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几率和严重程度,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有些女性虽然是第一次生育,但自然界中存在类似ABO血型的物质,可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产生抗体,导致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朱主任总结说,此病并不可怕,为了对孩子尽责,应当坚持孕前检查和产前的保健。

  做好产前检查 科学应对溶血症

  “溶血症虽然危害不小,但我们也有很多办法可以对付它。”朱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产前检查。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母亲血液检测获知自身携带抗体值高低,在母亲怀孕4个月时做第一次测定,7个月时再次测定,以后每2~4周重复1次,如果抗体持续上升就提示有溶血症。

  在孕中期,发现抗体异常时,要及时用药物治疗。一般推荐西药,如维生素C、E等。

  如果产前检查没有到位,也可以在婴儿刚刚出生后用脐带血进行检查。不论是哪种检测,目的都是要把溶血的危害控制在最低,越早的控制,意味着越大的治愈几率。

  其次就是婴儿出生后的诊疗。通常情况下,婴儿在医院都会受到医生护士的监护,即使发生黄疸也会得到及时处理。但如果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就要负起责任,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如果发现皮肤黄疸重,应尽早就医,早期可以通过药物、光疗等治疗方式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下。如果出现嗜睡、吃奶无力、肢体无力或肢体僵硬甚至抽搐等症状,则已经影响神经系统,治疗效果就差了。

  目前随着医学发展,血液置换已经非常安全可靠。即使是溶血症比较严重的患儿,也可以通过全身血液置换的方式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