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另两种为宫颈癌、卵巢癌),在我国仅次于子宫颈癌,位居第二。高发于绝经后女性(50-60岁),但近年年轻化趋势明显(40岁以下占15%-25%)。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居多,总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80%以上。
1 揭开发病的神秘面纱
1.性激素因素:内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如功能性卵巢肿瘤、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以及他莫昔芬的使用,与子宫内膜癌发病关系越来越明确。在缺乏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异常增生,继而癌变。
2.代谢因素:临床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统称子宫内膜癌“三联征”,使代谢相关性肿瘤,预后较好。
3.遗传因素:少数子宫内膜癌为遗传性,约占5%。其中最密切的是林奇综合征。
4.其他因素:不孕不育、月经因素(初潮早,绝经晚)与子宫内膜癌相关。
2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有哪些?
约90%的患者出现阴道流血或阴道分泌物增多的症状。
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出血,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阴道分泌物增多: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分泌物,恶臭。下腹疼痛及其他:若肿瘤累及子宫颈内口,可引起子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若肿瘤浸润子宫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3 如何诊断子宫内膜癌?
首选检查: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后女性超过5mm应当引起重视)。
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下取内膜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金标准)。
辅助检查:MRI/CT: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CA125可能升高(晚期或转移时)。
4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①重视绝经后女性阴道流血和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紊乱的诊治;②正确掌握雌激素应用指征及方法;③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不孕、绝经延迟、长期应用雌激素及他莫昔芬等,应密切随访或监测;④加强对林奇综合征女性的监测,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年进行妇科检查、经阴道超声,必要时行子宫内膜活检,预防性切除子宫的时机需要根据患者的生育情况以及致病基因类型等进行个体化判断。
5 治疗、预后与随访
根据患者情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及靶向/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手段。
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80%以上,但需个体化治疗,治疗后应定期随访,术后2~3年每3~6个月随访1次,3年后每6~12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应包括详细病史、妇科检查、腹盆腔超声、血清CA125检测等,必要时可做CT、磁共振成像及PET/CT检查。
6 常见误区
误区1:绝经后出血是“返老还童”,无需处理。
真相:绝经后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红色警报”,需立即就医!
误区2:年轻女性不会得子宫内膜癌。
真相: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年轻女性风险显著升高。
误区3:切除子宫后会加速衰老。
真相:卵巢保留者仍可正常分泌激素,不影响女性特征。
提醒
子宫内膜癌是“可预警”的癌症,异常阴道出血是最重要信号!通过控制体重、规范激素使用、定期筛查,可显著降低风险。若出现相关症状,请立即就诊妇科,早诊早治是关键!
监制丨曹永
总编丨马传卫
副总编丨范玉娇
编审丨刘燕敏
审核丨彭燕
供稿丨张莹
编辑丨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