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林女士在洗澡时偶然摸到右乳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硬块,因为没有疼痛或其他不适,她并未在意。半年后,硬块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林女士这才前往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就诊。超声检查显示右侧乳腺实性结节,性质待查,恶性可能待排。
经过进一步检查,最终在医生建议下接受了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林女士性格坚韧乐观,术后坚持完成医生制定的化疗方案,并定期复查。如今,她恢复良好,生活如常。
健康提醒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值得庆幸的是,乳腺癌早期发现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掌握科学的自我筛查方法,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将乳腺癌的威胁降至最低。
一、乳腺癌早期自我筛查:三步自检法
1.每月一次“乳房自检”
月经结束后7-10天是自检的最佳时间(绝经女性可固定每月某一天)。
看:面对镜子,观察乳房形状、皮肤是否有凹陷、红肿或橘皮样改变,乳头有无内陷或溢液。
触:平躺或站立,用指腹(非指尖)以螺旋或上下滑动方式轻压乳房,检查有无肿块、硬结或异常增厚。
查:按压乳晕及腋窝,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
注意:发现肿块≠乳腺癌,但需尽早就医明确性质!
2.定期影像学检查
40岁以下女性:
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无辐射,适合致密型乳腺)。
40岁以上女性:每1-2年一次乳腺超声+钼靶(X线检查,可发现微小钙化灶)。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基因突变等):遵医嘱增加MRI检查。
二、乳腺癌预防:科学降低风险
1.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BMI≥25)增加乳腺癌风险,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合理膳食: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深海鱼(富含ω-3脂肪酸)。
限制烟酒:酒精摄入与乳腺癌风险明确相关,建议女性每日饮酒≤1标准杯。
2.规避外源性雌激素
避免滥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长期使用需咨询医生。
哺乳可降低乳腺癌风险,建议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
3.高危人群主动管理
有乳腺癌家族史(尤其直系亲属)、BRCA1/2基因突变者,需定期专科随访,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破除误区,科学防癌
“不痛不痒的肿块不用管”
→乳腺癌早期常无痛感,无痛性肿块更需警惕!
“年轻不会得乳腺癌”
→我国乳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最小患者不足20岁!
“自检没问题就不用去医院”
→自检无法替代专业检查,微小病灶需影像学确诊。
温馨提示:
乳腺健康是女性终身需关注的课题。请将这份指南转发给母亲、姐妹、朋友,呼吁她们定期自检、规律筛查。若发现异常,请及时到正规医院乳腺专科就诊,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
乳腺科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技术力量雄厚、人员梯队完善、设备齐全。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科室现开展的业务: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瘤切除或微创旋切、乳腺囊肿切除或微创旋切、乳腺穿刺活检、乳管镜检查+定位、乳管内乳头状瘤切除、乳头液血、乳腺假体植入、乳腺假体取出、乳腺象限切除、乳房切除、副乳切除及局部整形、乳腺癌改良根治、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等。
科室在科研工作上积极探索,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我科作为“两癌”筛查主力科室,梁兴忠主任医师,经常受邀前往讲课或进行工作指导,为妇女保健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带动全市“两癌”筛查工作向“规范”、“合理”、“普及”等目标积极迈进,努力完成“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专家介绍
梁兴忠
乳腺科主任 主任医师
梁兴忠,主任医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主任。擅长乳腺增生症、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保守及手术治疗、小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或微创旋切术、乳腺穿刺活检术、钼靶下乳腺肿块定位+活检术、乳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乳头液血、乳房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等。由于我院特有的条件,积累了大量的乳腺炎病例,尤其是乳腺炎中的“疑难杂症”——浆细胞性乳腺炎,具有独到的理解。在同济医学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进修学习。任徐州淮海地区肿瘤防治联盟乳腺病专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徐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整形美容修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徐州市医学会第三届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积极主持或参与新技术及新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在多家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姚远
乳腺科 副主任医师
姚远,副主任医师,从事乳腺外科工作近20年,长期开展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肉牙肿性乳腺炎、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任中华医学会徐州外科学会委员。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专家门诊:周三全天。
监制丨曹永
总编丨马传卫
副总编丨范玉娇
编审丨刘燕敏
审核丨梁兴忠
供稿丨梁兴忠
编辑丨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