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妇科攻略

每天运动一小步,健康迈进一大步 | 妇科手术后下床活动指南

  您是否会在术后听到医生说:“今天要记得下床活动哦,可不能一直躺床上呀!”您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啊?我刚做完手术,下床晕了怎么办?”家属也疑惑:“病人都没怎么吃东西,哪有力气下床啊?”大家都知道,术后康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而早期下床活动已成为现代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核心措施之一。下面我们将带您了解妇科手术下床攻略,让您轻松下床活动,早日康复。


  一、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术后需长期卧床静养,但现代医学证实,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1.预防血栓:久卧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增加深静脉血栓(DVT)风险。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2.减少肺部感染:卧床时肺部分泌物易积聚,早期下床能通过深呼吸和咳嗽排出痰液,降低肺炎风险。

  3.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腹部手术后早期活动可刺激肠道蠕动,缓解腹胀,预防肠粘连。

  4.心理调节:活动有助于缓解术后焦虑,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二、妇科术后运动的核心原则

  1.保护手术部位

  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提重物、久站久坐),防止盆腔脏器脱垂和切口裂开。术后早期以非负重、低强度活动为主,逐步过渡到功能训练。

  2.盆底肌优先康复

  针对子宫切除、阴道壁修补、尿失禁术后患者,需早期介入“凯格尔运动(Kegel)”,强化盆底肌群,预防尿潴留和器官脱垂。

  3.分阶段渐进性训练

  从床上活动→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抗阻训练,循序渐进恢复核心肌群力量。

  4.多维度管理

  结合呼吸训练改善膈肌功能,减少盆腔粘连风险;通过淋巴引流手法(如术后淋巴水肿高风险患者)预防下肢肿胀。


  三、分阶段妇科术后运动方案


微信图片_20250521154944.jpg


  1.术后早期(术后24~72小时)

  目标:预防血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保护切口。

  推荐运动:

  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腹式呼吸训练:仰卧位,吸气时鼓腹,呼气时缩肛收腹,每日3组,每组10分钟(促进盆底肌激活)。

  上肢及肩颈活动:耸肩、扩胸,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僵硬。

  踝关节被动活动:家属辅助或自主屈伸踝关节,每侧10次/小时。


  2.术后中期(术后3~14天)

  目标:恢复盆底肌力,改善腹式呼吸,逐步增加活动耐量。

  推荐运动:

  凯格尔运动:

  初始阶段:收缩盆底肌3秒→放松3秒,重复10次/组,每日3组;

  进阶阶段:延长收缩至5~10秒,结合腹式呼吸(呼气时收缩盆底肌)。

  坐位平衡训练:双手扶椅背,缓慢抬腿离地(避免腹肌过度收缩)。

  低强度有氧训练:床边坐立→室内慢走(每日累计10~15分钟)。

  腹部轻柔按摩:顺时针方向按摩切口周围,促进肠蠕动(避开缝线区域)。


  3.术后后期(术后2周~3个月)

  目标:重建核心肌群力量,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推荐运动:

  1.核心稳定性训练:

  死虫式(仰卧位,双腿屈膝抬起,对侧手脚交替伸展);

  鸟狗式(跪姿,双手双膝撑地,对侧手脚伸直并保持平衡)。

  2.抗阻训练:弹力带盆底肌训练、轻量哑铃(上肢术后需延迟至6周后)。

  3.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需切口完全愈合且经医生评估)。

  4.功能性训练:上下楼梯、提轻物(≤2kg)模拟日常活动。


  四、安全实施要点

  1.绝对禁忌:严重贫血、未控制的胸痛、急性感染期患者需暂缓

  2.相对禁忌:严重骨质疏松、认知障碍

  3.渐进原则:首次活动时长不超过目标值的50%

  4.支持系统:多学科团队协作,配备防跌倒装置;家属配合: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在安全范围内自主活动。


  近期,二病区设置了步行运动康复地贴,为患者量化下床活动的指标,收到患者一致好评,患者由“你们让我走五六千步,怎么能办到”,到“我今天术后第一天,下床走了200米呢”,反映通过科学评估与循序渐进的活动计划,能更好帮助患者加速身体机能恢复,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理念。当然了,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共同支持,是这一措施成功的关键。这份术后下床攻略,您和您的家人收藏一下。


  妇科二区

  我科室正开展普通妇科及盆腔痛专科疾病的诊治,开展妇科肿瘤精准切除、宫腹腔镜微创手术、盆底功能修复、更年期综合管理等,致力于解决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宫颈病变等疑难问题。



  监制丨曹永

  总编丨马传卫

  副总编丨范玉娇

  编审丨刘燕敏

  审核丨彭顺平

  供稿丨李璐璐

  编辑丨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