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我就成了家里的宝贝,除了吃就是睡,不仅让我的体重蹭蹭往上涨,甚至还差点要了我的命。”说这句话的是一位来自安徽的孕妇赵女士。吃了就睡、睡了就吃的坏习惯让其孕期体重猛增了60多斤,血压也跟着一路飙升,差点要了她和宝宝的性命。
“吃货”妈妈体重飙升至180斤
“我是个典型的‘吃货’,见到好吃的就刹不住嘴,但是因为怀孕前就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身材也算保持的不错。”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来自安徽的产妇赵女士告诉记者,“2012年国庆节,我和丈夫结婚,因为两家人本来的关系就处的很好,因此,结婚后,婆婆对我更是照顾有加,帮我增加营养,以便早点怀上宝宝。今年春天,终于如愿怀上了,我更是成了两家人的宝贝。”
赵女士表示,“怀孕后,婆家、娘家像商量好了一样,劝我辞去超市出纳员的工作,安心在家里养胎。由于两家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我也就听从了双方父母的安排。婆婆、妈妈更是变着法儿地给我买好吃的,再加上我本身就是个‘吃货’,这下好了,嘴也没有把门的了。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被两家老人给制止了,可想而知,这体重是一路飙升啊。我身高155cm,怀孕前体重120斤,整个孕期下来,体重增至180斤,足足胖了60多斤,人就像个快爆的气球一样。双方父母都说,胖点好,胖点宝宝的营养跟得上。”
眼花、头晕最后还发生抽搐
“怀孕30周的时候,我明显感觉眼睛有点花了,看什么东西都有点模糊。婆婆连忙带我到当地医院去看病,经检查血压有点高,高压134、低压100,医生嘱咐一定要控制血压。可是双方父母一听是血压升高造成的视力下降,反倒送了一口气,总觉得现在高血压很常见,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9月1日那天,我正走路的时候,突然感觉头有点晕,本想走到床边休息一下,谁知突然瘫倒在地。幸亏,婆婆听到了动静,及时发现了我。”赵女士告诉记者,“后来从婆婆那里了解到,我当时还失去了意识,浑身抽搐。随后,双方父母将我送到了徐州市妇幼保健院。
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李欣告诉记者,赵女士入院后,经检查血压为160/120mmHg,属于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生抽搐,也就是医学上讲的子痫,极易发生舌后坠,影响呼吸,造成窒息,威胁腹中宝宝和产妇的生命。入院当日,赵女士又发生了一次抽搐,再加上赵女士已经怀孕34周,经家属同意,医院决定为赵女士实施终止妊娠。
“赵女士剖宫产生了一个儿子,体重4斤多,各方面情况良好。”李欣表示。对此,赵女士感慨,“我这体重就长到自己身上了,孩子一点都没有沾到光,还险些要了命。”
妊娠高血压预防是关键
“随着孕妇保健知识的不断推广,像这种重度妊娠高血压诱发子痫的案例不算很多了,但是妊娠高血压孕妇的数量却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天气越冷,这样的孕妇越多。”李欣告诉记者,妊娠高血压病现在已经是产科常见疾患,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只有终止妊娠后,高血压症状才会逐渐减轻消失,因此预防是关键。
李欣表示,年龄大于40岁;双胎、多胎的孕妇;有高血压遗传因素的女性;有血管性疾病、肾病及糖脂代谢异常的女性;超重或营养不良的女性等都属于子痫前期的高危人群。因此,一但孕妇发现患有妊娠高血压,就一定要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增加产检的次数。
专家还提醒各位孕妈,在体重控制方面,一般来说,整个孕期增重最高不要超过25斤;孕前已经超重的孕妇,体重增加控制在20斤之内为佳。怀孕前,最好保持每周两次以上的有氧运动;但孕前很少运动的,不建议怀孕后突然运动。高危孕妇最好在妊娠一开始就补钙,每天约1克;正常的孕妇怀孕14周后也要保持每天补钙600毫克;对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专家建议从怀孕前2个月就补充,不但可以预防高血压,还能降低多种胎儿畸形的发生率。
“如果怀孕期间出现血压过高、体重增加异常、水肿不易消退等症状,孕妇们都要提高警惕,及时住院治疗。”李欣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孕产妇要特别注意衣着、居室的保暖,睡前可以泡泡脚,而饮食方面则要注意低盐低脂,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放松情绪,充分休息。
链接:妊娠高血压饮食很重要
钙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压,防治妊娠高血压。首先,控制热能和体重,应以孕期正常体重增加为标准调整进食量;其次,少吃动物性脂肪,而以植物油代之。其它食物也宜选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食物、鱼、禽、瘦肉及低脂乳等。再次,因妊娠高血压患者尿中排出大量蛋白质导致血清蛋白偏低,久之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鱼类、去皮禽类、低脂奶类、豆制品等含丰富优质蛋白质,适合此类患者食用。另外,鱼类和豆类还可提供多不饱和脂肪酸以调整脂肪的代谢;第四,补充足够的钙、镁和锌。牛奶和奶制品含丰富而易吸收的钙质,是补钙的良好食物,以低脂或脱脂的奶制品为宜。豆类、绿叶蔬菜含丰富的镁,海产品如鱼、牡蛎等贝壳类及动物内脏含锌丰富;最后,减少盐的摄入量。因钠盐摄入过多导致的水钠潴留会使血压升高。一般建议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少于5克,酱油应少用,少吃盐腌渍食品如咸菜、咸鱼、咸肉、咸蛋等。
(冯思荣)